见习记者 李昂
记者从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系统布局六方面举措
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介绍,目前,上海相继发布实施了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多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方案,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同步布局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并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推出具体举措:
第一方面,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合理规划、分层推进、精准培育。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产品可行性验证。
第二方面,强化关键环节支撑,核心是三个环节。一是聚焦高风险、高价值的重大科学问题,主动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围绕重点领域制定培育方案与任务清单,组织多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三是支持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与运行,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应用。
第三方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关键是针对企业从创办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分阶段、精准支持。
第四方面,打造产业集群高地,核心是靠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启动建设了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正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制定专项政策支持。
第五方面,优化核心要素保障,重点是覆盖产品、场景、金融、人才、合作五个核心要素,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创新产品在多领域规模化应用。推动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加速技术迭代。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强面向企业培育的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支持。打造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开放式创新社区”“创业者联盟”,形成多层次交流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创新主体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第六方面,构建动态培育体系,主要是结合未来产业“变化快、方向活”的特点,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动态甄别评估调整机制,及时调整战略布局。
推出“四位一体”新机制
《若干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项目经理团队主责、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进而汇聚各方资源,形成“空间集中、主体协同、要素流动、监管包容”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同时,上海将构建“策源引领、产品导向、无缝衔接”的未来产业全链条支撑体系。
“未来产业基金是未来产业‘四位一体’机制的重要组成,为后续落实《若干措施》,我们将推出一系列举措。”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刘理鹏说,基金将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符合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投资孵化生态,联动项目经理人团队优化投资布局和资源配置;深度协同市科委,积极参与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方案起草、完善和落地,通过投资布局和生态赋能,支持类脑智能产业、硅光、超宽禁带半导体、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耀强表示,《若干措施》能进一步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脑机接口产业提供更系统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撑与产业赋能,围绕集聚区完善配套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产业创新“核爆点”。“我们将通过精准释放政策效能,吸引更多标杆性企业与旗舰型优质项目落地,加速脑机接口企业的集聚与发展。”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推动《若干措施》落实落细,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力争“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为全市的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希望、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