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告可以代替一摞证明。近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发布通知称,本市企业使用一份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覆盖领域再添3个、拓展至45个,免去更多企业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开证明的烦恼。
2023年9月1日,本市开始推行“信用代证”工作,率先在市场监管、公积金、社会保障等20个重点领域展开应用,主要用于企业上市、融资等金融活动。2024年9月1日,专用信用报告在替代领域、主体范围、适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拓展,覆盖42个领域行政处罚信息。
营商环境改革的步伐不会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25年9月1日起,本市专项信用报告查询事项的范围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增加是否被列入财政、社会保障、应急、市场监管、统计、税务、法院执行等7个领域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替代领域拓展至45个,增加教育、商务、法院执行3个领域,其中,教育、商务领域表述为“市场监管(含教育、商务)”,法院执行领域指市、区人民法院认定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涵盖时间范围不超过5年。
一份报告之所以能够代替一摞证明,背后是不断夯实的数据基础。据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信用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信息。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将对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确保违法违规数据应归尽归、全量共享。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也将畅通数据归集渠道,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对账机制,确保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完整一致。
在已归集数据的基础上,这份信用报告上还将增加7类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数据:应急领域的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社会保障领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税务领域的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名单、统计领域的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名单、法院执行领域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市场监管领域的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财政领域的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除了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这份报告也将在更多城市管用、好用。据悉,京津冀晋四地将建立协同跨区域“信用代证”互认机制,构建互认标准,形成一份京津冀晋跨区域互认的专项信用报告(简称“互认版报告”)替代四地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与北京版报告并存。(曹政)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