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彤
上海正加速发展都市工业。
上月,市领导调研杨浦区时说,杨浦是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要立足全市工业发展全局,聚焦细分赛道、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研究“都市工业”发展内涵和方向,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更大作为。
上海因工业而兴,长期担负着中国经济火车头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老厂房、老工业基地逐步退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深度融合。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制造业在郊区的传统观念也正在被打破。一些空间高度集约、创新人才集聚、紧贴市场脉搏的都市工业“新物种”,正在中心城区悄然生长。
在经济社会发展迫切呼唤新质生产力的当下,系统谋划都市工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系统谋划?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出的观察是:关键要跳好“三支舞”。
在碎片化空间闪转腾挪
第一支,是空间高度集约的“芭蕾舞”。
如同芭蕾舞者踮起足尖,都市工业也是一门在方寸之间起舞的艺术。相比郊区,中心城区往往用地空间有限,都市工业也要“踮起足尖”,在碎片化的空间中闪转腾挪。
杨浦区湾谷科技园,写字楼顶层。落地窗外的江景依稀可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这是复志科技上海总部,上百位研发人员在此办公。办公楼一角,约30平米的隔间里,近20台3D打印机整齐排列,每台都是一条微缩的生产线。
这是一座写字楼里的“微型工厂”。以零库存、定制化、快速响应的方式,为内部研发人员和外部客户生产各类产品:医用矫形器材、鞋服原型设计件、特种工装夹具、非标零部件……
对都市工业,复志科技创始人封华有自己的理解:当生产的空间成本占整体交付成本的比重足够小,企业可以考虑在中心城区完成制造;而当生产的空间成本占比较大,企业只能被迫迁往郊区或其他城市。
3D打印的工业特征,恰好能支撑复志科技利用有限空间,生产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何跳好都市工业的“芭蕾舞”?有人建议,提供更多空间载体,为都市工业提供更多“落脚点”。
为都市工业提供空间载体,更多的是需要盘活中心城区低效产业用地。业内人士建议,上海中心城区可布局“小而精,小而特”的都市工业街坊、街区。硅巷、创谷、科创街区等载体形态,就是让有限的产业用地更好释放产业活力。
与市场律动同频共振
第二支,是卡点市场节拍的“踢踏舞”。
如同踢踏舞者需要卡准音乐的节奏,都市工业也要踩准市场的节拍。中心城区大多也是高能级的消费中心,高端需求牵引着制造业紧紧追随都市的节拍。市场的每一拍律动,都市工业都与之同频共振。
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服装区一度聚集着400多家服装制造商。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说,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些传统制造业大多没有随地价上升而外迁。高端消费市场,是其选择留守都市的重要原因。从原料供应、印染纺织,到设计、裁样、制衣、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让此地集聚了上千家企业。
2014年,纽约曾计划疏解服装区,却遭到大量当地制造商反对。有人说:“服装制造离不开设计之都,让服装厂搬走,前提是把百老汇一同搬走。”
无独有偶,在上海市徐汇区,老凤祥的“工业上楼”项目也立足于与市场同频共振。
作为中心城区“工业上楼”标杆,老凤祥总部将改建为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新空间,兼具都市工业、都市旅游、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市产业、数字化产业等功能要素。据悉,老凤祥正打造云端制造协同平台,从制造到销售全方位提升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制造能力,以期在未来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个中心城区的“总部大脑”,对工业数字化和产业协同能力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何跳好都市工业的“踢踏舞”?或许,着力点在工业以外。
提升城市高能级消费引领力,其中一条重要路径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变化。以都市工业所服务的时尚设计行业为例,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商业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对一些看不懂的新事物,要保持创新应变的态度,耐心研究、大胆尝试。
让各类人才安居乐业
第三支,是以人才为主体的“现代舞”。
现代舞的一大特征,是强调人的主体性,这与都市工业异曲同工。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与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在都市工业中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一张“办公桌”,也需要一片“试验场”。
当前,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新技术引领;科技创新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对许多科研人员来说,“动脑”与“动手”同等重要。
2010年,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和合伙人就在上海的一间简易民房里,“手搓”出了第一款外骨骼产品。
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为技能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
英国伦敦东区曾是工业制造的核心地带,但随着文创产业和金融业的崛起,原有的制造业空间不断被挤压甚至消失。有报道称,为扭转这一趋势,伦敦出台了支持制造业的保护措施,如在特定区域明确保留制造用途,还配套提供租金补贴、订单对接等保障。
如今,这一策略已经初见成效。在伦敦格林尼治半岛设计区,已有超40家从事家具、时尚、数字工艺等方向的创意制造企业入驻。支持都市工业,使伦敦保留了不少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避免了劳动市场过度“高端化”。
如何跳好都市工业的“现代舞”?归根结底是要让各类人才在城市安居乐业。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地区干部反映,中心城区由于空间载体不足,对都市工业的发展仍有制约。有的老牌工业企业的新项目无法落地,有的硬科技企业只能在办公室组装新产品……而这些新项目、新产品的制造,并不需要很大占地,且十分环保。
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怎么办?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夏雨,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更重要的,是在于思想认识的转变。
跳好现代舞,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是领舞者的蓬勃活力。发展都市工业也是这个道理。
来源:解放日报